填补世界空白!
你在搭乘列车时,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原本高速行驶的列车每隔一段时间,速度就会降下来,缓缓通过一段区域,这是因为列车正在通过不同相别电压的接触网,这一过程叫过“电分相”。列车过“电分相”期间短暂停电,失去牵引力和制动力,依靠惯性滑行,不仅导致列车速度下降,还存在安全隐患,也容易造成停车事故。如何让列车不断电运行,在提升线路运输能力的同时,消除行车安全隐患?
我国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技术创始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群湛带领团队率先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4月24日,记者来到李群湛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时,看到4列方方正正的“大柜子”正在进行数据测试。“这是我们工作室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新一代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装置——同相供电装置。同相供电能够在列车行驶中最大程度取消电分相,消除无电区,节能环保,安全可靠。”作为工作室领衔人,李群湛自豪地说。
▲李群湛接受采访
进行世界级的原始创新,是李群湛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团队前行的基石。
“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都在探究更好的供电技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过‘电分相’这一世界难题。”1988年,李群湛在总结第一代传统牵引供电技术的基础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同相供电技术”概念与初步方案,从无到有,开辟出同相供电这一领域的研究道路。
此后几十年,李群湛带领团队陆续研发出世界首创同相供电技术、牵引网分段保护与状态测控等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完善了同相供电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了第二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
2010年,正当李群湛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装置”现场实验时,53岁的他被确诊为喉癌。手术后,李群湛的声带大部分被切除,气管安装插管,只能靠纱带在颈部固定住,发出耳语般的声音。他坚持靠着手写建议、短信问询,指导团队顺利完成项目在成昆线眉山牵引变电所的现场实验。
▲李群湛与团队在讨论问题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组合式同相供电装置得到了以中科院院士程时杰为组长的专家组“顶格”评价:“该系统系原创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世界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群湛团队在做实验
“完成第一代技术向第二代技术转型,只是第一步。”李群湛和团队意识到,成果落地对于实现科研价值至关重要。工作室在西南交通大学率先进行了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创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新型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项。
工作室产业化团队总工程师吴波介绍,目前,这套技术体系已应用在京沪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瓦日重载铁路、温州市域铁路、成昆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等多个工程,可以有效减少供电故障,在AT供电方式下可缩小故障范围75%以上,提升运输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累计约10亿元。
李群湛和团队成员们并不满足于目前的研发成果,“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推动第三代新型供电与机车车辆技术落地,和第四代智能供电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力争让'中国创造'一直走在世界上这一领域最前头。”
李群湛更多相关内容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劳模对话,共话擦亮中国高铁名片!
▲李群湛:大道致远!
▲李群湛:不是我感动了交大,而是交大感动了我
▲央视聚焦|交大好老师李群湛:大爱无声
内容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谢娜 李寰 韦维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杨梓淳
头图尾签设计:姜日琪 蒋硕匀 毛佳斐
《致敬,你的手中,有光!》
《国奖8项,专利30+,SCI论文21篇!》
《拍毕业照只需要四秒,定格的却是四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欢迎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矩阵